小品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?

“小品”一词产生在晋代,然而最初的小品并不是现今的形式,而是一 种佛教用语,在万历三十九年(1611),王纳谏编成了《苏长公小品》,最 早将“小品”视作文学概念。陈继儒《〈苏长公小品〉叙》云:“如欲选长公之集, 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,其论、策、封事,多至数万言,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。如读佛藏者,先读《阿含小品》,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, 未晚也。此读长公集法也。”〈循公先生晚香堂小品》在卷十一中提出“短 而隽异”当作“小品”的特征,并比之为《阿含小品》,这是晚明人最初的 “小品”观,大体上指的是散文体,篇幅短小,隽永新异。陈继儒是晚明文 坛中的“山人” 一族的领袖人物,通过他的大力宣传,“小品”一词遂不 胫而走,一时人人竞争着写小品、选小品、论小品,蔚然成为了风气。